為更好地服務僑胞、僑眷及留學歸國人員,為僑務事業(yè)做出海亮教育的貢獻,在浙江省僑聯、紹興市僑聯、諸暨市委、諸暨市統戰(zhàn)部、諸暨市僑聯的高度重視、全力支持和精心指導下,12月5日,海亮教育管理集團歸國華僑聯合會成立大會在海亮教育園隆重召開。
出席成立大會的有浙江省僑聯秘書長、黨組成員周松一,浙江省僑聯辦公室組織人事部副主任/副部長吳俊,紹興市僑聯秘書長、統戰(zhàn)部調研員沈秀德,諸暨市委常委、統戰(zhàn)部長孟國鋒,諸暨市僑聯副主席林捷,海亮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曹建國,海亮集團黨委副書記姚慧,海亮集團副總裁、海亮教育管理集團總裁陳軍偉,海亮教育管理集團常務副總裁兼副總校長黃平,海亮教育管理集團副總裁彭蕾,海亮教育管理集團國際教育事業(yè)部總經理朱紅勝,以及教育管理集團相關部門領導和諸暨校區(qū)各學校僑聯相關人員。由彭蕾主持此次大會。
大會審議通過了《海亮教育管理集團歸國華僑聯合會章程(草案)》,按照僑聯章程選舉產生了海亮教育管理集團歸國華僑聯合會第一屆委員會委員15名,陳月飛同志當選為主席,樸華順、姚鑫賢、高涵宇同志當選為副主席,傅靈棟同志任秘書長,并聘請海亮教育管理集團常務副總裁兼副總校長黃平同志為名譽主席,聘請海亮外國語學校國際學院吳少東博士為僑聯顧問。
浙江省僑聯秘書長、黨組成員周松一代表浙江省僑聯向海亮教育管理集團僑聯的成立表示熱烈祝賀,并指出這是浙江省僑聯工作發(fā)展的一件盛事,是廣大僑胞僑心所向,也是順應了浙江高質量發(fā)展的內在要求。
他強調,要講政治、明方向、做模范。要聽黨話、跟黨走,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打造政治上強、作風優(yōu)良、專業(yè)水平高的僑聯干部隊伍,大力弘揚“甘于奉獻、善于創(chuàng)新、樂于相助、勇于爭先”的浙江僑聯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強烈的歷史使命感,扎實的工作作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保持特色、有所作為。
要凝僑心、聚僑力、匯僑智。圍繞大局,把握重點、精準施策。以最大的熱情、最有效的舉措,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上凝聚僑心、匯集僑智、發(fā)揮僑力,助推教育教學工作,為教育事業(yè)發(fā)展貢獻力量。
要履職能、護僑益、優(yōu)服務。要始終秉承“以人為本、為僑服務”的宗旨,要全面、深入、準確地摸清僑情,高度重視海外重要僑團、知名僑領的聯絡聯誼工作,要大力宣傳《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浙江省華僑權益保護條例》等涉僑法律法規(guī),保護好、調動好海亮教育集團僑界群眾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依法維護合法權益。要切實把工作做到廣大僑界群眾的心坎上,真正成為黨和政府聯系僑界群眾的“金橋梁”。
諸暨市委常委、統戰(zhàn)部長孟國鋒在講話中指出,海亮教育作為諸暨市教育的一張金名片,對諸暨教育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海亮教育管理集團僑聯的成立,是諸暨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喜事,對諸暨的基層僑聯建設也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他希望海亮教育管理集團僑聯以此為契機,認真履職,以僑為本,為僑服務,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充分挖掘利用僑聯自身的人才資源優(yōu)勢,加強與海內外教育機構的溝通聯系,銳意創(chuàng)新,積極進取,希望海亮教育管理集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諸暨基礎教育的再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為推動諸暨經濟社會高水平發(fā)展添彩增輝。
海亮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曹建國在致辭中代表海亮集團向關心支持海亮教育的各級領導、各位嘉賓表達了衷心感謝,并匯報了海亮教育的基本情況,同時表達了海亮教育積極響應國家的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信念,肯定了歸僑、僑眷在海亮教育國際化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他希望海亮教育管理集團僑聯提高思想定力,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凝聚僑界共識,匯聚僑界力量,發(fā)揮歸國創(chuàng)新、報效祖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樹立服務至上的理念,真正為僑服務、為僑辦實事,為推動更多的國際優(yōu)秀人才落戶海亮、為海亮教育的發(fā)展、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做出貢獻,為省僑聯工作添薪續(xù)力。
新當選的海亮教育管理集團僑聯主席陳月飛在發(fā)言中表示,海亮教育管理集團僑聯將努力打造僑界群眾之家,全力做好服務工作,以出色的工作為海亮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貢獻力量。
海亮教育管理集團僑聯是全省第一家在基礎教育學校中成立的僑聯組織,他的成立是海亮教育管理集團僑界人士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未來,教育集團僑聯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凝聚僑心,匯聚僑力,發(fā)揮僑智,進一步開展好聯誼活動,加強合作交流,切實引導歸僑僑眷、海外僑胞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為海亮教育的發(fā)展努力工作,海亮教育將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諸暨、浙江、全國的基礎教育發(fā)展貢獻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再立新功。